2011.7.11 Monday「 梵諦岡自由行續記」
~ 世界第一大教堂~莊嚴華麗的聖彼得大教堂(St.Peter's Basilica)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就座落在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裡, 很有趣吧!
聖彼得大教堂的開放參觀時間是早上7點到晚上6點
伯朗先生要我們早上6點半就起床, 先步行至聖彼得大教堂,
再回來吃早餐, 以免晚到排隊要排太久
吃完早餐以後, 再去梵諦岡博物館
因為明天就要搭10點40分的飛機離開羅馬
所以伯朗先生希望今天能參觀兩個地方, 累一點也值得!
因為伯朗爸媽提議及贊助我們同遊地中海的馬耳他島國
我們才有這個機會來到羅馬和梵蒂岡
我們和伯朗爸媽一起住的vacation apartment 在羅馬的西區
過一條街就從義大利到另一個國家(梵蒂岡), 往北步行約10分鐘就可走到聖彼得大教堂
遊羅馬3天內, 聖彼得廣場經過很多次,
每次站在廣場裡向四周觀望時, 心中都有深深的感動
▼ 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大教堂歷史簡述:
聖彼得大教堂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
舊教堂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4年資助興建的, 歷時25年建成的,
因為是蓋在聖彼得的墓地上, 所以命名為聖彼得大教堂。
一千多年以後,由於教堂地歷經人為(戰爭)及天然的破壞, 變得極為老舊
教宗儒略二世 (Giulio II)於1506年4月18日開始重建聖彼得大教堂,
直到1626年才完工, 前後歷經20位教宗
在這120年的重建過程中,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
(勃拉芒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莎迦洛等)都曾參與設計。
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 教堂中間的大圓頂是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可以說是羅馬的地標之一。
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 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參觀聖彼得大教堂是免費的
我們參觀前就知道穿著必須端莊合宜才可進入, 所以特地上網查了一下規定
(女性的穿著必須遮蓋肩牓和大腿才算合宜, 就是保守一點比較好, 代表尊敬)
早上7點多人群稀少, 一進去立刻有莊嚴肅穆的感覺
教堂裡最有名的雕刻藝術主要有四件:
第一件是靠近入口處的右手邊米開朗基羅24 歲時的雕塑作品-「聖殤」(Pieta)
目前有用玻璃門隔離保護著, 據說是因為被一個澳洲遊客敲打破壞後才這樣做
這是唯一有米開朗基羅簽名的作品, 這個大理石雕像表達聖母痛失愛子耶穌基督的景象
整件作品充滿柔和的美感, 是教堂裡非常受到大家矚目的一個藝術品
▼米開朗基羅24 歲時的雕塑作品-"聖殤"(Pieta)
第二件在祭壇的中心位置, 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鑄物,
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持撐,約有5層樓房高
▼貝里尼雕刻製作的聖體傘(Baldacchino)
▼Serene小姐朝"聖體傘"上方zoom in照了這張相片, 可看出貝尼尼將巴洛克奢華風格發揮到淋漓盡致
▼聖彼得墓穴位於聖體傘的下方
▼聖彼得墓穴的說明
▼第三件是「聖彼得寶座光輪」(下方照片的右側)(Bernini)
Serene小姐忙著拍正在往上照聖體傘的女兒(照片中間), 結果忘了照張寶座光輪的近照
▼啊! 有ㄝ! Serene小姐有照到聖彼得寶座光輪ㄝ!
▼聖彼得寶座光輪
第四件是「聖彼得銅像」(Statue of St. Peter) - 這是座13世紀的著名雕像作品,
聖彼得銅像的右腳總是閃閃發亮, 因為信徒常會親吻或用手撫摸聖彼得銅像的右腳,
因此其右腳早已毀壞,如今是以補修後的義肢取代,
▼聖彼得銅像(Statue of St. Peter)
聖體傘的正上方,就是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 (cupola),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
米開朗基羅在1547年接下設計圓頂的任務時已經72歲了
他在1564年過世時,只完成了圓頂的底座
雖然最後是由兩位建築師參考米開朗基羅留下的設計圖在1590年完成整個圓頂
後世仍然將榮耀歸屬於米開朗基羅。
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可分為內外兩層,約有四十層樓高
圓頂底座是由16個長方形窗戶圍繞著,光線照進可達到空間放大的視覺效果,
同時可使圓頂上的圖像及文字更加鮮明。
▼ 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 (cupola) ▼ 伯朗先生站在圓頂旁照的圓頂外觀
右上方的照片是伯朗先生和兒子去圓頂探險時, 從另一邊照的
想去圓頂參觀探險的遊客可以付5歐元 (乘40等於200元台幣)
入口是在面對教堂大門的右側
圓頂探險會在下一篇另作敘述, 以免這篇過於冗長!
▼連地上的銅蓋也這麼古典美麗, 銅蓋底下傳出陣陣好聽的詩歌聲
伯朗先生相信這就是當初設計者的原意, 不知道有沒有被他猜中?
參觀完聖彼得大教堂後, 我們趕緊走回vacation apartment吃早餐(10:30am停止供應)
然後要再走去「梵蒂岡美術館 」, 下一篇再介紹囉!
Serene小姐也會再另外一篇敘述伯朗父子的 「圓頂探險 」喔!
請點擊此篇文章:※【梵諦岡】進入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內參觀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