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aw this news article today and wondered who this doctor was, so I searched online and found his English name, Dr. Samuel Noordhoff. I was touched by what Dr. Noordhoff did for Taiwan and his love for people. Here are three articles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羅慧夫離台 友人不捨送機 【2013/10/4 21:45】自由時報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創辦人的羅慧夫醫生晚間9時搭乘夏威夷航空公司班機離台。羅慧夫多年前退休返美,但因為心繫台灣,不時會利用應邀來台參加研討會或活動的機會,看看台灣的老朋友。
由於羅慧夫罹患巴金森氏症,身體不佳,加上年事已高,無法負荷長途飛行,決定這次離台後,將不會再來台灣。消息一出,讓受到羅慧夫嘉惠過的病友、基金會成員、在台友人等數十人紛紛趕到機場,為這位令人感佩的外籍友人送行。
不少人與羅慧夫擁抱,同時與他合影留念,當羅慧夫坐著輪椅進入機場航廈管制區時,送行的友人喊出「院長,我愛你」,多人眼眶泛著淚光感到不捨。
86歲的羅慧夫不忘用台語向大家揮手道別,簡單表示,他很愛台灣,台灣好像是他的第二個家,他會永遠記得在這裡美好的一切。
羅慧夫在1989年捐款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為唇顎裂、小耳症或其他罕見顱顏缺陷的病患點燃一盞明燈。
羅慧夫醫師說過的話![](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mail.google.com/mail/u/0/e/B60)
不只要治療患者生理的疤痕,同時也治療他們的心理疤痕。
培訓當地醫療人才,也就是給他魚吃,也教他釣魚 Fostering local medical practitioners means giving them fish to eat, but also teaching them how to fish.
上帝要讓你們做有愛心的父母,所以賜給你們一個特別的孩子。
要為上帝做事,得先把做事的人餵飽。
就是要到沒有機會接受福音的地方,種子落在那兒,福音才能萌芽、散播開來,醫療宣教該是這樣的;一直守在已耕耘過的田 地,只是等著收割而已。
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讓他們對自己有愛心、對社會有感恩,長大後會是個更懂 愛的人,把愛再傳下去。
Love Makes Whole(用愛彌補)
【中央通訊社】良師羅慧夫 勉學生醫德傳承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8日電)醫師羅慧夫為先天顱顏兒童帶來笑顏,也一手打造享譽國際的長庚外科團隊,今天他用顫抖的聲音勉勵學生們,令長庚醫師目含淚光。
開業醫師曾繁穎是羅慧夫的病人,也是徒子徒孫,他說,下午到長庚醫院參加外科研討會,看到羅慧夫身體有些不便,聽著羅慧夫用顫抖的聲音,晚上前後期學長學弟、老師們與羅慧夫共餐,訴說這些年的事,場面溫馨動人。
曾繁穎說,羅慧夫演講期勉台下的學生們,除了要精進醫術,也要對病人負責,把這個精神傳承下去,這一席話令在場很多人哭了。
曾繁穎生來就是唇顎裂,少年期間在馬偕醫院開刀,縫合嘴唇及上顎的裂縫,主治醫師之一就是羅慧夫。住院期間看到醫師們穿著帥氣的白袍,他心嚮往之,立志成為醫師。
曾繁穎受到羅慧夫影響,成為整形外科醫師,他在長庚醫院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時,身邊的老師們,都是羅慧夫的弟子,可以說整個長庚外科體系,顱顏整形重建團隊,由羅慧夫一手創建。
羅慧夫的弟子也不乏國際級外科大師,例如擅長用腳趾接斷指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魏福全,就是美國整型外科學會選拔史上400年來的20名研發創新者。1020928
|
羅慧夫(中)昨天出席感恩見面會,14年前在台灣進行的最後一名唇顎裂手術患者黃煜倫(右)與父親特別前來獻上感謝。 記者林澔一/攝影 |
「當初不到1歲,不知道您是誰,我今天很謝謝您。」14年前在羅慧夫精湛巧手下進行唇顎裂重建手術的黃煜倫,如今已是帥氣的九年級生,他在羅慧夫離台前親自獻上感恩卡片,希望對方能永遠記得台灣。
當年黃煜倫在媽媽的肚子裡被診斷是唇顎裂,父母雖堅持把他生下,但產後看到孩子模樣束手無策,後來將他轉診到長庚醫院,黃煜倫成為羅慧夫在台封刀前的最後一名病患。
病友家長李翠玲說,多年前南部沒有唇顎裂資訊,還好女兒遇到羅醫師,才能擁有「正常」外觀,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的22歲女孩。
來台灣40年,羅慧夫把畢生最精華的時間奉獻給台灣醫療,他說,唇顎裂手術只要一兩個小時,卻可重建孩子的一生。許多家長昨天特地帶孩子出席感恩活動,含淚告別孩子的重生恩人。
1999年退休返美定居,羅慧夫每年都回台灣,如今因帕金森氏症日益嚴重,這次是他最後一次回台。但熱愛台灣的羅慧夫告訴媒體,他希望這不是最後一次。
羅慧夫說,台灣唇顎裂發生率高於其他各國,重建手術的價值達70年,因孩子術後將能迎接嶄新人生。
「做好重建,是照顧台灣人。」羅慧夫說,台灣有四分之一的醫師投入自費的醫學美容市場,他認為賺錢不是壞事,但人生要有價值,雖然重建顏面是很辛苦的一條路,卻非常有意義。」
【人間福報】人間百年筆陣-- 用愛,補人間殘缺的羅慧夫醫師
上周末,我在紛擾且令人憂慮不安的政治新聞中,看到了一則令人感動的報導,那就是前馬偕、長庚醫院院長羅慧夫醫師(Dr. Samuel Noordhoff)一生奉獻台灣醫療的生平事蹟。從羅醫師說過的話「生命中的不完美,可以用愛來彌補」,再回顧他所堅持的理念以及無私的付出,讓我低沉許久的心情,又再次看到台灣的希望。
現年八十六歲的羅慧夫醫師,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畢業,在密西根州行醫擔任整形外科醫師,應馬偕醫院的邀請,民國四十八年,當時三十二歲,帶著家人來台宣教行醫,半年後接下重任,扛起馬偕醫院院長的職務。
在羅醫師擔任馬偕院長的十七年間,馬偕從員工發不出薪水、工作沒有完整章法等經營困境下,幾乎脫胎換骨,不僅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引進美國門診醫師制度,杜絕紅包舊習,改善醫病關係,讓醫院轉虧為盈,並設立分院以及護理學校。同時,他還在馬偕創設第一個國內加護病房、第一個燒燙傷中心、第一個唇顎裂中心,以及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即日後的生命線),在羅醫師親力親為、視病如親的引領下,讓馬偕成為各大醫院學習的對象,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醫師後進,也帶動國內整形外科達到世界級的醫療水準。
可以想見五、六十年代的台灣還是以農業為主軸的社會型態,十大建設尚待開展,經濟還沒起步,外科手術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極大的經濟負擔,當時很多有唇顎裂、胎記或者顱顏缺陷的病患,常被視為「上輩子的缺陷」,甚至是「不治之症」,嚴重地影響病患健全身心的發展。只要病患找上羅醫師求診,不分貧富貴賤,他都會給予最佳的治療;遇有經濟困難的,他常自掏腰包或協助募資;很多醫治需要多次手術,長達數年,羅醫師不僅關心術後療癒的情況,更鼓勵求學中的病患努力向學;對羅醫師來說,他醫治的不只是外在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健全他們內在的心理。他曾說:「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感恩,長大後會是個懂愛的人,把愛再傳下去。」
秉持這樣的理念,羅慧夫醫師年近半百時,轉任長庚醫院擔任創院院長,也為長庚醫院成立了第一個顯微中心和美容中心,並促成以專業分工,強調全人服務的「長庚紀念醫院顱顏中心」,造福的病患不計其數。
有鑑於社會對於顱顏病患的理解和接納需要透過社會教育建立正確的態度,羅醫師在民國七十八年捐出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三百萬元),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從早期療育、提升醫療品質,關懷病患家庭,到現今提供醫療、語言、心理、社會發展專業的全人服務、庇護工場等,甚至將台灣的經驗和愛心輸出至歐亞非等二十多個國家。
民國八十八年,羅醫師在台行醫奉獻滿四十年,當時他已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再加上健康因素,決定退休返美,但每年仍會盡可能來台,見見當年一刀一針一線診治的病患與老友。今年從報導中得知,羅醫師因為罹患帕金森氏症,此行可能是他與妻子最後一次來台。
筆者在參與紅十字會的工作中,曾推動過「讓愛穿透障礙」的專案,深知這個愛字看似簡單,做起來卻相當不容易,這也是羅醫師的故事鼓舞我的原因。我想,不單是顱顏病患,包括你我在內的每個人,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完美,無論我們面對人生什麼困境,付出愛、給予愛就對了。
最後,願以此文,在羅醫師和他的妻子離台之時,表達我們由衷的景仰與祝福。
全文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2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