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財於天.理財在地(蔡聖龍、甄敏宜)

      金融海嘯令人反思何謂「理財」:究竟我們是在管理財富?還是被財富管理? 

  原來真正的理財教育,重點不是怎樣分析市場和保本增值,而是要確立人生目標和價值觀。 


理財教育的背後,其實是生命教育! 

「人生最忌沒有選擇──危難未必會令人抑鬱,但在危難中沒有選擇卻會。」納思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吳澤偉指出,理財就是讓人早些準備,讓自己在遇到 變故時有多些選擇,正如箴廿一5提到:殷勤籌劃的,足致豐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他提出「理財」最基本的三個問題:現在的財務狀況怎樣?將來想得到甚 麼?想如何得到?「對基督徒而言,還有一個額外問題:為甚麼要得到?」 


理財的核心──目標 

  吳澤偉在金融海嘯前,每月通常應邀到兩間教會主講理財講座,但本月已接受了五個邀請:「理財絕不只是研究應持有多少股票、多少現金、多少債 券……若一個人沒有人生目標,送他幾億元也沒有用!」他指人生共由七個部分組成,包括財富、家庭、學習與成長、健康、事業與召命、社會參與、靈命。若其他 方面豐盛,即使財富不足也不會帶來問題。「不少夫婦拼命賺錢養家,但我們要問的是婚姻有何意義?就是為了一家人能出入會所?生孩子就是為了把他送進名校? 希望他將來能賺很多錢?」吳澤偉指理財最基本的問題,是自己對生命有何定位,對下一代有何期望。 

  著有《錢而義見》一書的伯特利神學院神學科講師李少秋博士,看見一些退休人士得到退休金後便拿去投資,當投資得著回報,便又繼續投資:「如是 者,人生的目標只有一個字──賺!但我們應該怎樣享用我們的財富呢?」他指聖經的教導從來不是教我們不斷賺錢,正如路十二16-21談到無知的財主,經文 並無批評他的富有,問題是他以為一切也是靠自己賺來,還想為自己興建倉庫,忘了是上帝賜下好天氣讓他豐收,結果便落入一個不斷去「賺」的旋渦中:「財主的 錯不在於他富有,而在於他糊塗!」他強調,基督徒的生命重點不該是「賺」,不該只求上帝不斷賜給我們,而應學習如何為上帝「用」錢,並讓上帝「用」我一 生。 


理財中的投資 

  那麼,理財包括甚麼部分?O二年起便經常為大、中、小學生主講理財教育講座的明愛向晴軒危機工作員翁麗萍解釋,理財可分為「三S一 I」:Saving(儲蓄)、Spending(消費)、Sharing(捐獻)和Investment(投資)。但人們一般只看重I,少看其他的S。 

  「讀書多的人不等如懂得理財,大學生當中也有不少人從不計數,不斷先使未來錢,甚至用助學貸款來炒賣股票!」翁麗萍指出,正確的理財觀念,是 身邊必須有六個月的應急錢,在此以外有餘錢才投資。「假如是投機而非投資,問題便更大:贏的機會有多少?當中要花多少時間和金錢?學業和健康會有甚麼犧 牲?」 


理財中的消費 

  李少秋指出,要談投資,不可能不先談如何有智慧地過簡樸生活:「節流並不等如刻薄、不等如不准吃大餐,問題是我們要留意自己的肚腹能盛載多少 食物。」他說現代人只著重吃的數量,卻少著重所吃的質量,他舉例指鮑參翅肚都是極富營養的食物,但其實海參是當中相對便宜的食物,多吃「參」已很有益: 「我們的生活不單單在乎飲食,更在乎豐富的質素,這並不是靠豐厚的金錢去填補。」 

  翁麗萍亦指:「現代人很多時是購買『情緒』,以消費作為一種情感上的補償。例如買書、買CD,為的可能是建構一種品味、地位──但其實買了書 卻不看,那便不是書,因它已失去功用!」她指消費時要思考是否「必要」,但這卻不易定義,例如對小朋友而言,原來遊戲機和漫畫是「必要」的,因為沒有會 「悶死」!所以她會鼓勵學生思考:這消費是否影響自己?是否影響別人?例如自己收入不多、家中地方不夠,那麼不斷買東西便是問題:「如果為了買東西而要偷 錢、不問自取、以自殺威脅家人給錢、甚至以不當方法『搵快錢』,便更加是問題。」 


理財中的儲蓄 

  剛為三十個基層家庭籌劃了「共創孩童夢.家長理財教育計劃」的救世軍竹園綜合服務高級主任賴君豪,對計劃成效感到滿意。他指計劃除了成功為基 層家庭注入momentum──藉傳授理財技巧為他們的下一代帶來希望外,參與計劃的理財專家亦將複雜的理財道理,化成簡單的四步曲:目標→計劃→行動→ 習慣,讓基層家庭可以具體實行:「先是定下目標,例如買電子詞典、學習一種技能,之後便定下節省開支和儲蓄的計劃,然後付諸行動,貫徹落實。過程中讓他們 親身體驗自己雖然『冇錢』,但原來透過重組生活,真的可以『有錢』,從而發展出正向思想,鼓勵他們將這理財經驗變成習慣。」 


救世軍「共創孩童夢」理財格言 

 ※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 先儲蓄,後消費。 
 ※ 樣樣都話要,睇下必要定非必要! 
 ※ 儲蓄、投資、消費要平衡。 
 ※ to make a wish, to dream a dream! 

  為計劃提供理財支援的御峰理財聯席董事周翠珊直言,窮人和中產其實都要理財,當中原則大致一樣,就是先要定下目標,然後計算每月收支,之後再 作規劃。「當然,中產或許較著重財富的增值,基層則較著重儲蓄和控制開支。」她指不少人誤以為「儲蓄」就是把用剩的錢儲起來:「其實正確的方法應是先儲 蓄,後消費,唯有這樣才會看見成效!」參與家庭起初也質疑自己收入那麼少,怎有餘錢儲蓄?因此周翠珊和同事在社工和義工協助下,要求他們每日記下各項開 支,再為他們每項分析,看看是否必要、可否減少等等。其中一個例子是一位窮爸爸,為了讓兒子可以補習英文,於是下決心戒煙,每月成功省下五百元!另外,他 們亦透過「現金流」遊戲,讓家長和子女以輕鬆模式學習理財之道。結果三十個參與家庭中,有廿六個順利完成五個月共千多元的儲蓄計劃:「理財不分貧富。只要 一個人有人生目標,便需要理財!」 


 理財不是投資 
   不是有錢人的玩意 
   不是漫無目的地「錢搵錢」 

 理財是定下目標和夢想 
   是以適當的技巧運用金錢 
   是以時間逐步達成目標 

(周翠珊提供) 


家庭理財的核心──溝通 

  吳澤偉擔心,一兩個月後裁員潮將正式來到:「對一些打算把公司結束的老闆來說,聖誕正是『納』埋最後一筆的機會。」他鼓勵在金融海嘯中受壓的 家庭,父母子女應召開家庭會議,坦誠溝通,商討如何調整生活,盡力在這幾個月積穀,因明年將是嚴冬。而有些長者或許損失了許多退休金,也要學習向家人求 助,全家一起面對。 

  翁麗萍亦指,理財背後其實關乎一個家庭的溝通問題。「例如全家要減開支,媽媽希望大家減少用電,應怎樣開口?兒子聽到會有何感覺?會否覺得媽媽在批評他?」翁麗萍指家人間應學習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 

  賴君豪亦表示,貧窮本身並非問題,它只是一個處境;但當這處境引伸出來的衝突無法被妥善處理,便會造成問題。他指參與理財計劃的家庭,在學會 理財知識之餘,更重要是增進了親子溝通,父母子女願意一同為家庭訂立目標:「有位小朋友喜歡學琴,母親不但努力儲錢給他,還在學琴時陪著他,兒子則在母親 情緒低落時彈琴安慰她──這正是『理財』引伸出來的溫暖!」 


第一一○七期.二○○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